聞著臭吃著香
小時候,夜里經常會見到弄堂里轉來轉去賣柴爿餛飩的小販,還記得另外有種挑著擔子轉悠的小吃:臭豆腐。也是一副擔子,一頭是口小小的油鍋,一頭放著柴禾,待炸的臭豆腐,還有作料。
有人買,停下來,油鍋下添幾根柴,油沸了,臭豆腐下鍋,臭味或者叫香味四溢,飄出老遠。變成金黃色的時候,用笊籬撈出來,涼一涼,用絲草穿成一串,蘸上辣醬,就地開吃。
本人沒吃過,因為小時候不能吃辣,這東西不蘸辣醬據說不好吃。但臭的東西還是吃的,像臭乳腐。家里乳腐是常備的,有時買來香的,有時買來臭的。臭的好像更開胃一些。
家里雖然不是寧波人,但有一個臭鹵甏,估計是從寧波人那里學來的。老人節儉,有些原本該丟棄的青菜老幫子,老莧菜梗,都被收到那個甏里,過一段時間取出來,蒸一蒸,滴上麻油,又臭又香又糯,還帶點甜,算是一道菜。
下放皖北,有樣東西,也臭得可以,即醬豆子,有的地方干脆叫臭豆子。那時農村貧困,長年缺菜,便用黃豆做醬豆子。黃豆煮熟后讓它發霉長毛,下作料,包括鹽,辣椒,蔥姜,拌勻后曬。因為它有霉變的經歷,所以會散發出一股臭味,但味道鮮,很適宜把粗糲的雜糧送下肚去,所以農村家家離不開這道菜。
我們知青插隊三十周年時,一些已回上海工作的知青來宿縣到原來下放的地方懷舊,有在當地上班的知青朋友正好家中做了一大盆醬豆子,送他們每人一包。結果他們回去時那節臥鋪車廂里奇臭難聞,別人以為誰的腳臭。
皖北也有臭乳腐,是縣醬品廠生產的。有上海知青招工到醬品廠門市部,在他店里吃到過,味道同上海一樣。過夠了鄉下缺油少菜的日子,吃起來鮮得不得了。后來,醬品廠除了繼續生產乳腐,還做醬豆子,放在超市賣,但這種醬豆子沒有農家做的醬豆子臭,味道也不如農家自己曬的鮮。
改革開放之后,皖北飯店里也有了臭豆腐,但印象中始終沒在菜市場看見過,是不是當地人嫌臭,賣不掉的原因?其實臭豆腐到處都有,吃法也各種各樣,有的炸了吃,有的煎了吃,也有的炸好再配上其他菜一起燒,也有加了調料蒸了吃。
臭豆腐干既可炸,也可涼拌。有的地方臭豆腐和臭干是直接發酵,有的地方是泡在墨汁一樣的鹵汁里發酵。經??吹今R路邊有臨時搭起的各地小吃展銷的棚子,不用問,肯定有炸臭豆腐的攤位。臭豆腐哪里最好吃?據說是長沙。有一年到長沙,慕名而去火宮殿吃那里的招牌菜臭豆腐,吃下來一般般,同其他地方一樣。
臭的食物五花八門,曾經在皖北見農貿市場有賣臭鴨蛋的,那蛋還被賣者掰開了露出里面烏黑然而淌油的蛋黃,證明確實是臭的。往往數量不多,可能就自家腌制時有幾個臭了,知道有人好這一口,便拿來賣。還真賣得掉。前幾天,看到網上也有專門賣臭咸蛋的,價錢比好咸蛋還貴,真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。
喜好臭味的食客大概要數寧波人最多,有名的是臭冬瓜霉千張和莧菜梗。那莧菜梗和我家早年腌的可不一樣。有一次到紹興(寧波隔壁)去,清早去逛菜市,見有一捆捆竹竿一樣的東西,問是什么,答海菜固,即莧菜的老梗,專門用來腌的。那東西要切成小段放臭鹵里腌,腌好后蒸熟淋上麻油,吸里面的芯子吃。不喜歡的人掩鼻而過,因為太臭。愛吃的人甘之如飴,打耳光不放。
有臭味的美食里最貴的大概要算徽菜臭鱖魚了。臭鱖魚其實就是暴腌的咸魚,腌得講究而已。它的成因也有歷史原因?;丈虖纳嚼锿鈳?,路途遙遠,怕變質,便用鹽腌好,再噴點白酒,加點香料,讓它比普通咸魚檔次更高一些。想不到腌出來味道不錯。鱖魚本來是蒜瓣肉,暴腌一下,肉更加緊實。就是稍有點臭。但嗜臭的人不少,于是成就一道名菜。但凡徽菜館,沒有臭鱖魚恐怕說不過去。
退休前,徐益一家三口到宿州玩,我特意找了當時唯一的一家徽菜館為他們接風,當然首選臭鱖魚,論斤賣,卻只剩一條大的三斤不到一點。魚上桌,紅的辣椒,綠的香菜,黃的蒜瓣,焦黃的魚皮,粉色的魚肉,以為能讓眾人大快朵頤,誰料他家三口齊聲說臭,不吃。結果剩下一大半打包回家,也沒吃完,扔掉了。這口味之間的差異就那么大。
王仲翔
責任編輯:王亞東
· 版權聲明 ·
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,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,未經本網允許,不得轉載使用。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。
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,請盡快與本網聯系,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。


推薦閱讀
-
1有效銜接固成果 接續奮斗謀振興 05-16
-
2楊軍到宿州經開區走訪調研聯系服務企業 05-10
-
3
-
4宿州市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 05-10
-
5王啟榮:切實提高服務能力 全力以赴為企業紓困解難 05-10
-
6王啟榮接待信訪群眾 05-10